文旅+茶旅 福建武夷山写出“乡村振兴”好文章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文旅+茶旅 福建武夷山写出“乡村振兴”好文章

福建武夷山自古以来就是著名茶区,全市从事茶产业的人数有12万人,超过当地一半的人口。1999年开始,武夷山依托“科技特派员”制度科学种茶,不断提高茶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近年来,武夷山力推茶文旅融合,积极发展茶文化旅游新业态。茶企和茶农不再守着一亩三分地,而是以“茶”为媒,深度挖掘“沉浸式”的观光旅游产业,共同踏出了乡村振兴的好路子。

生态茶园增产提质利茶农

△燕子窠生态茶园(摄影:谢诗佳)

在武夷山脚下808县道的一侧,一畦畦碧绿茶田连成一片,一眼望不到尽头。每棵茶树上悬挂了一片红黄相间的粘板,上面粘住了不少害虫。

“我们这是物理防虫法,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降低虫口密度,减少用药,绿色环保,操作简单。”一旁身着白衣的男子热情地介绍道。他叫杨文春,是这片茶园的负责人之一。

燕子窠生态茶园位于武夷岩茶核心产区,占地1000亩。这片茶园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实行无化肥无农药的管理模式,不仅提高了茶叶的产量,也提高了茶叶的品质。

“我们原来也不知道什么是科学管理茶园,廖红教授来了之后告诉我们茶树生长需要多达14种以上的微量元素。比如现在这个季节她教我们在茶树之间套种大豆,因为大豆的根瘤能够固氮。等到10月份我们就种油菜,因为油菜是最好的绿肥。”说起茶树种植经,曾经“佛系”种茶的杨文春俨然成为了一位专家。

△杨文春介绍燕子窠生态茶园无化肥无农药的管理模式(摄影:谢诗佳)

杨文春提到的廖红教授不仅改变了燕子窠生态茶园的种植方式,也改变了整个武夷山的茶叶种植生态。2016年,依托当地的“科技特派员”制度,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廖红团队来到燕子窠生态茶园开始了一场给武夷岩茶带来重大改变的试验。团队通过大豆根瘤固氮以及大豆作为绿肥就地掩埋改良土壤。秋末冬初播撒油菜种子,来年春天,油菜开花后就地回田补给土壤磷和钾。

三年后,大自然也开始以丰厚的收获回馈廖红团队和这片茶山,茶园茶青一亩年产从500-600斤增加到700-800斤,茶叶的品质也大大提升。这一实验的成功为武夷山科学种茶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解决方案。如今,武夷山生态茶园示范面积累计超3万亩,当地茶农在“科技特派员”的指导下实现了增收致富。

民营茶博馆传播茶文化

从燕子窠生态茶园驱车约30分钟,记者来到了瑞泉岩茶博物馆。这是武夷山首家民营博物馆,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茶博馆前庭后院古朴大气,周边竹林幽深,清澈的崇阳溪在一旁流过,整个院落弥漫着浓烈的茶香。茶博馆一楼设有传统技艺展示厅、茶器文物展厅、茶窖展示厅。茶博馆二楼设有品茗室、评审室、书画观赏室和茶叶图书展厅等。

△瑞泉岩茶博物馆传统技艺展示厅供图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技艺传承人黄圣亮为宾客讲解品茗知识供图

“我们不能光卖茶叶,而是要让更多人了解岩茶,了解蕴藏在岩茶中深厚的文化。现在岩茶已经逐步改为机械制作,全程手工制茶的不多了。在这里,参观者不仅可以观看完整的传统手工制茶工艺,也可以通过亲身参与学习制茶,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瑞泉技艺的传承人、2006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技艺传承人的黄圣亮介绍道。

武夷岩茶传统制作工艺历史悠久,是制茶技艺的巅峰,也是武夷山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如今,有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来到茶博馆参观学习。黄圣亮时常会亲自接待来访的客人,为他们讲解岩茶知识,展示制茶技艺。

茶文旅融合振乡村

以前卖茶叶,如今卖风景、卖茶文化。这样的转变早已在武夷山市全面铺开。一亩亩茶园不再仅仅是茶叶产地,还成了一个天然大景区、大体验区。在武夷山脚下,位于九曲溪上游的黄村,每年“寻茶”而来的游客就超过两万人。2019年,“横凤特色茶部落”在这里应运而生。

△武夷黄村“横凤特色茶部落”供图

据介绍,黄村“横凤特色茶部落”现有茶农16户、大小茶厂12家、茶园面积1600亩,可年产精茶8万斤。这一部落是由当地政府引导,当地茶企茶农自发主动参与,用自有资金投建打造而成的特色茶旅融合群落。

为建设这个特色茶部落,黄村把农户闲置的古旧民居改建成茶旅接待中心,将空闲地改成旅游停车场,安装特色路灯布置小夜景,针对不同风格的茶厂打造样式不同的“到武夷吃茶去”接待点,深度挖掘当地特色餐饮、民俗小吃。在这里,游客不仅能参观生态茶园,吃农家宴,了解做茶器具和工序,还能参与做茶,观看斗茶,体验一场“全浸式”茶文化之旅。在黄村,很多村民都融入到茶文旅融合产业中,有了多元收入。

如今,在武夷山茶叶主产区,茶旅馆、茶演出、茶庄园、茶博园、茶主题公园等遍地开花。茶文旅融合,不仅让茶叶销售走出了传统市场的困境,旅游市场也因茶园美景和茶文化而吸引了更多的游客。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